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

发布时间:2007-02-10 点击率: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2月10日)
王 国 平
  我受中共杭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五年工作,谋划今后五年发展,选举产生中共杭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一、肯定成绩,鼓舞斗志,坚持走杭州特色发展之路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五年,我们努力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科学发展之路。
  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由1568亿元增至34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3029美元增至6505美元,五年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财政收入由188亿元增至624亿元,五年增长2.3倍。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粮食生产稳中有升,都市农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传统优势工业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坚实步伐,工业经济保持“一高一领先”,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由1869亿元增至6729亿元,五年增长2.6倍。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建设服务业大市,成功举办西博会和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50.6∶44.9,杭州被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称号。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城市化战略,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硕果累累,“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全面完成。钱江新城加快建设,下沙、滨江、小和山、浙大新校区4大高教园区形成规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江东、临江、钱江、余杭4个省级开发区和各县(市)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一湖三园”建成开放,钱江世纪城建设全面启动。“东网加密”、“黄金水道”工程加快推进,“交通西进”、“乡村通达”工程全面完成,绕城高速和杭千、杭徽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形成市域1小时半交通圈,实现“县县通高速”。萧山、余杭对全市发展贡献增大,5县(市)发展全面提速,杭州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雏形初现。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农民办的“九件实事”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49100”工程、“百千”工程成效显著,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建成一批重点水利工程,67万农民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就业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75万农民接受培训。“城中村”改造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加强。
  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名城强市”夯实基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加强,京杭大运河、杭州西湖·龙井茶园、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史志档案事业加快发展,数字电视、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杭报集团、文广集团、西泠印社、杭州出版社做大做强,建成杭州大剧院和西湖、运河、江南水乡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中国国际动漫节落户杭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圆满成功,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深入人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7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6%,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7万人。综合科技实力保持全省第一,创新环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二。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达78.9岁,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在第13届省运会上,杭州代表团以明显优势继续保持金牌和总分“两个第一”。
  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形成了“钱塘江时代”、“保老城、建新城”、“环境立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等一系列创新理念,取得了滨江区与高新区合并、西湖区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合署、成立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市城建集团、交通集团等重大体制创新成果。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国有经济控制力增强;非公经济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59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居全国城市第一。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去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五年增长3.5倍,累计有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杭投资;实际利用内资325亿元,五年增长4.5倍,“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总额262亿美元,五年增长2.6倍。国际合作交流扩大,城市国际化程度提高。
  环境优化与民生保障统筹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跻身中国“十大品牌城市”行列,排名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二位。“破七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困难群众长效机制,“春风行动”不断深化,并被中央文明办列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46%,我市被评为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覆盖率100%、参合率94.4%。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17万名困难家庭中小学生获得教育资助,去年共有12万名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子女在杭接受义务教育,成立教育集团51个,188所中小学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557所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5年来老城区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农转居公寓、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1695万平方米,3.24万户居民乔迁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市区住房成套率为91.2%,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1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35.6%。多管齐下破解“行路停车难”,获“全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模范管理(一等)水平城市”称号。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实行市直机关综合考评,对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起到了很好作用。开通“96666”、“96345”两条监督和服务热线。加强城市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实施综合执法,老城区“四化”长效管理覆盖率达90%,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027元和8515元,五年年均增长11.8%和9.8%。2005年我市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89.8%,居全省第一。
  “法治杭州”与“平安杭州”统筹推进,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地方外事等工作不断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工会工作得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肯定,市妇联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团市委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圆满完成“二五”依法治市和“四五”普法教育任务。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和“12345”、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制,深化平安创建,加强流动人口和“城中村”管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及时调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连续两年实现安全生产事故“四个零增长”,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被新浪网和《小康》杂志评为全国治安最好城市,去年人民群众对杭州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2%。推进双拥共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2007年2月,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jpg
  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圆满完成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和先进性教育任务,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开展“创业在杭州”大讨论等重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健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培训。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市、区党校联合办学,引起了中央有关单位的高度关注。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搞好领导班子换届,加强党外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连续4年选派中青年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和赴国外学习培训。实施干部综合考评,制定8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两次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先锋工程”和农村、社区“领头雁”工程不断深化,国有、非公、改制企业和机关、学校、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提高,党员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扎实有效。落实“三真”,关爱基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加强老干部工作,市委老干部局获“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坚持党管人才,制定人才工作10个文件,完成首轮“356”工程和“131”计划,人才总量翻一番。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惩防体系,加强从政道德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制定党内监督制度“10+1”配套实施办法,开展巡视工作,纠正不正之风,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市纪委(监察局)获“全国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市委全委会、常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风正。
  九届市委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全市人民、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省直单位、驻杭部队、武警官兵和海内外朋友积极参与的结果,也是历届市委打下坚实基础和广大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九届市委,向所有为杭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杭州的发展令人振奋,杭州的变化令人瞩目,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自傲。要清醒地看到,自身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杭州发展中还有不少“短板”。主要是: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根除;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加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趋缓,消费拉动作用有待增强;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保覆盖率等指标离全面小康目标值还有差距;8城区、5县(市)发展不够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破七难”力度仍需加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还有待提高,干部作风还有待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有待加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心态失衡、道德失范,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弥补不足,接长“短板”,让杭州的“发展之桶”能盛更多的“水”。
  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理清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今天的杭州,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必须把杭州置于世界、中国、长三角的发展中去思考、去谋划,登高望远,未雨绸缪,把握先机。
  今后五年,是我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发展处于黄金期。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新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下半年召开党的十七大,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建设沪杭磁悬浮和杭宁、杭甬高速铁路,都将给杭州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在经过二十多年高速增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体制进入完善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将进一步激发。但体制的完善期也是改革的攻坚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开放进入提升期。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进入了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这既为推进全面开放、全城开放、全方位开放,更好地承接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和研发环节国际性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直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既给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产生这样那样新的矛盾和问题。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意愿更加强烈。这既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对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纵观当前形势,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仍大于挑战。“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全市上下务必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言败,变困难为希望,乘机遇而勇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破解“七难问题”,建设“名城强市”,构建平安、法治、和谐杭州,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表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杭州发展的整体特色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一个现实而又终极的意义上去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贴在一起。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杭州每个市民的当下愿望,又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创新和发展。今后五年,杭州能否跨入发达城市“门槛”,不仅要看人均生产总值是否超过10000美元,更要看杭州人民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发达城市的生活品位和质量,是否拥有相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当今世界,企业、城市甚至国家间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战略资源。如果说昨天我们经营城市主要是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那么今天我们经营城市则更要注重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这是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指引下经营城市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变。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导向牌”、凝聚人心的“吸铁石”、城市形象的“金名片”,是城市发展的标杆。经营一座城市,最终必须经营城市品牌。“生活品质”是杭州差异性最强、认同度最高的特点。在杭州方言中,“生活”一语双关,“做生活”就是“做工作”,既表示日常生活,又表示工作创业。相应地,“生活品质”也有双重含义,既表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也表示人们的创业品质、工作品质。“生活品质之城”中的“之”字,也可以理解为“之江”,这就把杭州坐落在“之江”江畔这一地理位置表达了出来,“之城”就是“杭城”,并展现了以钱塘江为中轴线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可以说,“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最具代表性、差异性、独特性的城市品牌。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既要关注城市居民,又要关注农村居民;既要关注本地居民,又要关注外来创业务工人员;既要关注全体市民生活品质的整体提高,更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生活品质的明显改善,让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共享品质生活。今后五年杭州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政治生活生动活泼、社会生活安全有序、环境生活舒适便利,人人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初步打响“生活品质之城”品牌。
  ——经济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今后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2000元,家庭财产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增长方式转变,生产劳动科技化、艺术化,工作环境人性化、舒适化。“和谐创业”蔚然成风,全民创业广泛开展,生活与创业高度融合。
  ——文化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老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各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全市90%以上街道(乡镇)文化站、图书馆达到省、市“东海明珠”建设标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教科文卫体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加,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每千人执业医生数超过2.8人,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比重超过50%,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教科文卫体主要发展指标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全国一流,打造“人文杭州”、“礼仪之邦”。
  ——政治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民主健全,法制完善,民主协商普及,参与渠道畅通,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落实,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轨道。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中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地位平等、和睦相处,杭州成为不同阶层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社会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人与人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平安创建深化,社会安定有序,刑事发案率和犯罪率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劳动就业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公平正义,分配制度完善,社保投入增加,基尼系数小于0.4,社保覆盖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质优量足。
  ——环境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三副六组团”初具规模,“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城市新格局基本成形,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取得进展,杭州都市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初步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2%,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4.6%。。生态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2.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8%,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到7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分别减少3.5%。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市区住房成套率超过95%,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地铁一期建成,快速公交成网,公交分担率达到35%以上,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改善。杭州城市清洁、清静、绿色、亲水、无视觉污染,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下8条指导原则,这也是过去五年我们工作经验的总结: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新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五年来,杭州发展迈出的每一个步伐,城乡建设取得的每一点成就,人民群众得到的每一项实惠,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成果。要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破除理念的陈旧性、思维的局限性,以理念、思路创新推动体制、科技、文化、服务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发展的主引擎。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大项目带动,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业功能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培育”、“综合交通建设”、“新城区建设”、“生态市建设”、“休闲之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名城建设”、“民生保障”等新一轮“十大工程”,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
  必须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杭州这座城市的主人。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把老百姓的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大事,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保护和尊重全市人民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汲取力量,树立起“亲民党委”、“民本政府”的良好形象。
  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是富民强市之路。必须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对外开放与改革攻坚,提高开放水平,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始终坚持和谐稳定、依法治市。稳定是第一责任,法治是第一保障。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推动改革与发展指向由关注“先富”转向关注“共富”,政策导向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抓法治,创平安,保稳定。
  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节约优先。环境就是生产力,节约就是效益。杭州是一个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有限、地矿资源贫乏、土地资源紧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始终把“环境立市”作为核心战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打造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
  必须始终坚持市县联动、城乡统筹。市县联动是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城乡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把5县(市)和农村地区作为杭州发展的“新蓝海”,实施“蓝海策略”,走出同质化、低利润的“红海”,进军差异化、低成本的“蓝海”,调动市、县(市)两个积极性,促进市区和5县(市)统筹协调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敢干大事、干成大事。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工作水平。今后五年,我们要继续以敢干大事、干成大事的胆略和气魄,干出一番大事业,创出一番新业绩。
  三、引领“和谐创业”,夯实物质基础,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品质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推进“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争创新农村建设全省先行区、全国示范区,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全省科技教育中心,推动杭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营造更好创业环境、带来更高经济收入。
  坚持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两轮驱动”,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手抓建设新农村,一手抓推进城市化,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
  今后五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期。要把解决“四农一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重点,推进城市带动、农业提升、村庄整治、社会发展、农民保障、基层建设,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稳定粮食生产,深化都市农业建设,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品牌农产品,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外向度,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造全省农产品研究、加工、出口、物流中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为重点,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开展“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活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镇村,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继续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各级财政每年支农资金增幅要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加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加强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管理和服务,逐步实现“六个有”。
  今后五年,是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决战期。要坚持城市化战略,以更大力度拓展发展空间,集聚生产要素,突破发展瓶颈,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服务全省中实现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更好地服务全省,奠定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地位。围绕做优老城区,推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完成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推进企业搬迁和“优二兴三”,实施“决战东部”,加快钱江新城、下沙副城、滨江科技新城、“和谐杭州示范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市区西部保护与发展,提升老城区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围绕做强新城区,坚持“三个不变”、“三个创新”,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省级开发区相关管理法规和规定,强力推进江东、临江、钱江、余杭4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江东、仓前两个高教功能区建设,加强良渚遗址保护利用,打造江南、临平两大副城和六大组团,推动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围绕做大5县(市),实施“融入战略”,促进市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梯度转移,打造“高速公路经济”和“黄金水道经济”,建设三江流域旅游休闲产业带,增强5县城服务功能,加快中心镇建设,融入大都市、建设新县(市),推动5县(市)变“郊县”为“郊区”,成为杭州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围绕做新都市圈,打破行政区域局限,树立按经济圈推进城市化新理念,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拓、环境共保,加强与绍兴、湖州、嘉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构建以杭州市区为核心,以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为紧密圈,以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绍兴、诸暨等6个与杭州接壤县(市)为影响圈的杭州都市圈,增强杭州大都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围绕做畅骨架网,抓好地铁一期、萧山机场二期、“三线一枢纽”、“两口两线”、杭浦高速、杭长高速、申嘉湖杭高速、钱江通道、之江大桥、江东大桥、九堡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秋石和留石快速路、沿江景观大道、运河二通道、江东出海码头、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背街小巷改善、支小路改造等重大工程,实现杭州交通从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跨越。以道路、河道整治带开发、带建设、带改造、带保护、带管理,以“路河更新”带动“城市更新”。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理念,围绕“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目标,理顺城管体制,创新城管方式,推动重心下移,建立长效机制,拓展“数字城管”,落实有人、有钱、有章办事,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管行政执法水平,推动杭州城市管理再上新台阶。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推进工业兴市,建设服务业大市。坚持“工业兴市”战略,按照“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工业和丝绸、女装、包装印刷、工艺美术等都市型工业;适度发展装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高、无污染的新型重化工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国家级基地和试点为载体,以“两港七区”建设为抓手,以信息、新型医药、环保、新材料“四产业”和文化创意、高效农业、知识型服务业“三领域”为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家级开发区“点”的发展向13个区、县(市)“面”的拓展转变,建设“天堂硅谷”,打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和密集区,实现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的跨越,把杭州打造成以集约化、国际化、生态化为特色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与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门类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推进商业特色街区、核心商圈和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到2010年力争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左右,把杭州打造成以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为特色的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坚持“旅游西进”战略,推进旅游国际化,建设“十大休闲基地”,办好西博会、第二届休博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推进旅游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的旅游产业新格局,把杭州打造成以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会展交流互相支撑为特色的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进一步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牌。
  坚持外源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两轮驱动”,统筹开放带动和自身发展。坚持“开放带动”战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宏大的气魄,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杭州国际化程度。坚持科学招商、量质并举、内外资并重,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省会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服务外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工作,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贯彻“四个尊重”,坚持“非禁即入”,落实“国民待遇”,弘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创新创业文化,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彰显“知识资产化、创业个人化、产业块状化”特色,放心、放手、放胆、放开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产业和大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强市。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积极培育新兴经济形态。依托杭州的人才、文化、环境优势,发展“创意经济”,打造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创意产业中心;以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为契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产业集群,打造杭州空港经济圈;抓住江东、临江开发机遇,加快重点涉海项目建设,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品牌经济”;培育进军国际资本市场“旗舰”企业,加大境外融资力度。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以实现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重点,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四、建设“名城强市”,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以“一名城、四强市”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融入生活、提升生活,让人民群众享有丰富文化、优质教育、满意医疗,科学文化知识更充裕、精神世界更充实、行为举止更文明、身体心理更健康,把杭州打造成以知识创新、应用研发、人才集聚为特色的全省科技教育中心。
  建设文化名城,培育和谐文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心理和谐,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京杭大运河、杭州西湖·龙井茶园、良渚遗址“申遗”步伐,加大城乡文化投入,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培育文化名人,多出文化精品,打造“文化航母”,培育一批专精尖中小文化企业,修复“人文生态”,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人天堂”。
  建设教育强市,优先发展教育。以“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杭办学,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培养和引进名校长、名教师,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市优质义务教育、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分别达75%和80%,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达40万人以上,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科技强市,推进自主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与浙江大学等名校大院战略合作,构建开放型城市创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2000件和7000件,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10%以上,全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66万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国内领先。
  建设卫生强市,加强医疗保障。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目标,坚持公共卫生优先发展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健全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加大监管力度,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确保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
  建设体育强市,增强人民体质。以我省申办全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建设杭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四支体育人才队伍,确保杭州体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全省领先、全国先进。
  五、建设“法治杭州”,发展民主政治,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生活品质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健全的民主法治。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有序参与、依法治市的政治局面,巩固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保障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完善居(村)民自治,健全厂务、村务、居务公开和职工代表大会、村(居)民代表大会等基层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重点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实施“三五”依法治市和“五五”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规范市场秩序,健全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杭州”。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完善“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加强党对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党对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加强党对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和地方外事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党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领导,推进双拥共建,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六、破解“七难问题”,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品质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倍加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破解“七难问题”,打造“平安杭州”,让老百姓能就业、有保障,行得便捷、住得宽敞,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办得了事、办得好事,拥有安全感、安居又乐业。
  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强化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
  打造“平安杭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领导干部接待群众、联系群众制度,落实信访和“12345”工作责任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创新“枫桥经验”,深化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处矛盾纠纷,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形成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渗透颠覆破坏和各种严重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促进充分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统筹做好新增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健全社会保障,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大杭州、大社保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健全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和外来务工人员“双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在职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城镇老年居民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健全“四级救助圈”,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完善各类特殊群体救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和老龄事业。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领域的投入,加大对贫困山区、生态保护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各级政权建设的需要。
  破解“七难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首先要提高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品质。要进一步深化“春风行动”,建立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和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推进“四改联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破解“看病难”;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完善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实施“名校集团化”,推进教育帮扶,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环境,破解“上学难”;坚持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善危旧房两手抓,破解“住房难”;坚持公交优先,建设地铁和快速公交,加强交通管理,挖掘停车潜力,破解“行路停车难”;加强效能建设,深化综合考评,办好“12345”、“96345”、“96666”服务热线,破解“办事难”;提高市民保洁意识,落实长效管理,破解“清洁保洁难”。特别要抓好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破七难”20项新举措的落实。
  七、推进“环境立市”,打造“宜居城市”,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环境生活品质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需要一流的环境支撑。必须坚持“环境立市”战略,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让杭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让老百姓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得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享有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
  做好“五水共导”文章,打造亲水型“宜居城市”。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溪”,又邻海,这是大自然赐予杭州的最大禀赋。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历史。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必须做好水的文章,彰显“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要切实加强对钱塘江、西湖、西溪、运河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大截污纳管力度,扩大禁养区范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快建设抗咸二期、引水入城、城西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特别要把改善市区河道水质作为重点,实施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推进绕城高速公路以内273条、83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加强滨河地带生态修复和开发建设,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更多的市民“倚河而居”。
  做好蓝天绿色文章,打造友好型“宜居城市”。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扩大禁燃区范围,调整能源结构,推广天然气利用,加强植树造林、绿地建设,加强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友好相融。
  做好节约文章,打造节约型“宜居城市”。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节约型产业发展模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建立节约型城市建设模式。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理念,培养公务员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压减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节约型政府运作模式。倡导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建立节约型社会消费模式。
  做好“居者有其屋”文章,打造共享型“宜居城市”。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的安居问题,加大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农转居公寓、人才公寓、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公寓建设力度,特别要把“危旧房改善工程”作为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民心工程”、破解“住房难”的“关键工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工程“来抓,确保五年内完成主城区156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任务,显著改善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危旧房中2.8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使杭州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同居共享的”宜居城市“。
  八、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健全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重点的学习制度,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加强工作中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指导。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做好领导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能力,转化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班子理想信念、根本宗旨、民主集中制、廉洁从政、统战理论等的教育,展现新班子的新观念、新作风、新形象。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各级全委会的作用;健全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新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坚持民主集中制,增进班子团结,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选贤任能,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管理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管理和监督。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抓好领导干部公选。坚持党管人才,建设人才强市,造就高素质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大技术工人队伍培养力度。
  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健全我市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各项工作。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先锋工程”和农村“领头雁”工程,打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工作基础。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杭州视察社区党建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社区“领头雁”工程,确保社区党建工作“全省领先、全国示范”。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种良好风气,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告诫、认真处理。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重点围绕管好人、管好权、管好钱,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加大社会和群众公开监督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加强反腐倡廉主题教育和思想道德、党纪国法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廉洁自律,带头严守纪律,带头接受监督,带头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办案,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过去五年,我们大力弘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杭铁头”精神,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谱写了杭州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今后五年,我们要继续保持“杭铁头”那么一股子劲、那么一股子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再干一番宏伟大业。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认清肩负使命,牢记人民重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