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闲步古镇衙前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率:

徐树林

 

衙前镇地处杭州市萧山区中部东端的萧绍平原腹地,东邻瓜沥镇,南隔西小江与绍兴县钱清镇、杨汛桥镇相望,西接新塘街道,北连坎山镇、新街镇。古时这里依山滨海,为吴越通衢,系兵家必争之地。浙东运河开通后,更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民国10年(19219月,这里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最早的农民运动,故被誉为农运胜地。199110月,衙前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

蜿蜒的西小江、古老的浙东运河自西折南流贯全镇,秀美的凤凰山、苍翠的航坞山雄踞镇北,为古镇的天然屏障。凤凰山海拔90米,形似卧着的凤凰,东北坡旧有白鹤寺,今为凤凰山庄;其东是洛思山,海拔120米,俗称卫家山,系航坞山支脉,两山相对,有一山口。浙东运河的支流凤凰河流经山口,河上原有一桥,东西向,称水獭桥。凤凰河出水獭桥向北流入坎山境内,连接坎山直河,通坎山排灌站。排灌站建在北海塘上,北海塘外即是古海门,为古时候钱塘江的出海口。

衙前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镇北的航坞山相传有廿三坞,古时候出海的船只往往停靠在这些沿江的山坞,其中运货船多停泊在盛家坞,是重要的出海港口。今卫家山南有条山南路,路南有几处小丘,树木葱郁,藤萝缠绕,当地有位老人告诉我,这几处山丘古时候是用来晾晒渔网的,所以叫晾网山。凤凰山巅石崖间有望夫石,上红下绿,阴雨望之,俨然妇人形。相传有村妇因其夫溺于海,登山望之,遂化为石。这些传说,说明古时候这里依山滨海,为江海津渡。

image.png

衙前位于古海门南岸,地处交通要冲,为战略要地。诚如东岳庙大门石柱上镌刻的楹联所语:

龛赭锁重门,屏藩叠障;

东西分两浙,吴越通衢。

这里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吴越争霸时,镇北的航坞山下即海门,为越国出海口,越王勾践在此筑防坞以遏吴军。南朝宋泰始二年(466),会稽郡孔觊叛乱,建武将军吴喜使刘亮由盐官海渡,直指同浦。刘亮等进次永兴同市。这里旧称双童、童墅、童市,童墅”“童市当是同市的谐音。唐咸通二年(861),萧山昭玄寺(今江寺)经幢落成(编者按:万历《萧山县志》、民国《萧山县志稿》为昭玄寺,康熙《萧山县志》、乾隆《萧山县志》为昭元寺),其捐助部分铭文有衙前之将兼知都坊马权舍绢二疋的记载。可见唐朝已有衙前的地名,且有军队驻守。据《衙前镇志》载,当时军队皆据山布阵,以利攻守,军衙建在近山,以便指挥。当时的村落因在大衙之前,故名衙前。唐光启二年(886),镇东军以钱爽守双童。明代总兵俞大猷等率部屡败倭兵于此。民国15年(1926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所属陆军第一师师长陈仪率部由宁波开赴前线作战,经萧山时宣布倒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陈仪任军长,司令部设于衙前。民国29年(1940),衙前为国民党第十集团军与日本侵略军激战之地。

image.png

衙前坐落于浙东运河之滨,是人们东出西入、南渡北往的驻足之地。西晋永嘉元年(307),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运河后,衙前为运河中段一曲,过往船只靠埠停泊,纤夫歇脚,行客上岸游憩,集市沿河曲而兴。唐代货殖繁盛,商贸兴旺。后经两宋、明、清,运河修筑河岸,多次疏浚,东通四明地区,西出西兴可达杭州。民国时期虽说公路交通兴起,水路地位降次,但衙前尚存水乡小镇风貌。至今运河北岸的老街,仍保留着清末民国初的韵味。

运河上有座石台石梁桥,俗称大洞桥。这桥原名双童桥,建于唐末五代,宋时称白鹤桥。明代邑人张山泽有诗云:

新林白鹤桥更制,曾现双童立柱头。

双童已成白鹤去,青田入望空悠悠。

此诗使人联想到,在双童桥改建时,曾有双童立在桥柱上,一阵清风,双童化作一对丹顶白鹤飞入天空,渐渐远去……

白鹤桥名也许由此而来。白鹤桥原为单孔石拱桥,故又名洞桥。沈定一有《洞桥》诗以咏其貌:

锁岸高桥石洞深,山林小市两边陈。

西来一片涟漪水,曾照湘湖带笠人。

大洞桥西北侧,浙东运河与支流凤凰河交汇处,有一座古朴的石拱桥,名毕公桥。毕公桥单孔,桥长约7米,宽2米多,跨径不到3米,两端各有石蹬10多级,石蹬缝隙间已长出一丛丛青草。桥顶南侧靠运河边有4个阳文大字,现仍清晰可辨。毕公,是对北宋乾德四年进士毕士安的尊称。毕士安,字仁叟,太平兴国三年(978)知越州,任上兴修水利,修筑运河堤岸,衙前百姓为纪念毕士安,把这座桥命名为毕公桥。据镇上的人说,原桥上建有桥亭、回廊,供行人憩息,两端还有石狮子,现只有亭柱脚榫眼尚有痕迹可寻,其余的已无影踪。

毕公桥东接老街。老街东西走向,原有300多米,现存虽不足百米,但还原汁原味保留着清末民国初的风貌。逼仄的街路,宽约3米,铺着石板,两边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粉墙黛瓦。一楼前店后厨房,有的店面装有活动排门,以便拆卸;有的临街砌1.5米上下的矮墙,上置活动板窗。二楼为住房,临街板壁用正楷大字书写店号,如老街5衡昌号三字,虽经岁月剥蚀,仍清晰可见。这段老街旧时有店铺三四十家,主要有米店、南货店、百杂店、药店、蛋行、茶店、圆烛银锭店、肉摊、箍桶店等。闲步在老街上,往来的人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年轻人大多外出了,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守着老街。老街好似一根微微发黑的银发簪,作为古董被收藏在锦盒中。

毕公桥下北侧,凤凰河两岸旧称衙前河(湖)下。河两岸曾经茶馆酒肆纷列。这些茶馆酒肆均有披檐。披檐是用长石条挑出河面建成的,犹似一条半悬空的长廊。靠河一边有木护栏,俗称美人靠。过往客商在此沽酒会友,饮茶赏景。当地有谚云:游遍天下,及勿来(比不上)衙前河下。语虽夸张,却道出了当日的盛况。

衙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端之地。浙东运河南岸的东岳庙,是衙前农民运动的旧址。东岳庙坐南朝北,门对运河,曾经是衙前农民协会办公和聚会之所。民国10年(1921927日,在此成立的衙前农民协会,是全国最早的新型农民组织。其发布的《衙前农民协会宣言》《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是党领导下农民运动最早的历史文献。

运河北岸是衙前农村小学校旧址。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原是沈定一祖宅光禄第的一部分,今屋前存有旗杆石一对,镌有同治戊辰进士等字样。民国10年(1921926日,农村小学校正式开学,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子女入学,后又开办成人班。学校先后邀请宣中华、徐白民、杨之华、刘大白等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任教,成为中共早期宣传马列主义、培训农民运动骨干、酝酿农民运动的策源地。校内北墙旁有棵罗汉松,据说是沈定一从苏联带回,亲手种植在这里。

从农村小学校旧址向北行三四百米,有一座仿近代民居的建筑坐落于凤凰山南麓。这是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

纪念馆向北约100米,是衙前农民协会委员李成虎墓。从李成虎墓旁,可登凤凰山巅。山巅矗立着高低相间的嶙峋巨岩,看着这些峭拔的山骨,不禁使我想起头戴乌毡帽、面容清癯、淳朴刚毅的李成虎及其战友单夏兰、陈晋生不畏反动派酷刑傲骨凛然的形象。俯视山下,西小江、浙东运河似银色的绸带,飘舞在萧绍大地上。104国道横贯全镇。国道两侧为十八里经济长廊,厂房、商店林立,村舍错落有致,锦阡绣陌纵横,古镇呈现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当年《衙前农民协会宣言》提出的人人生活在这锦绣堆中的愿望,如今在衙前已变成现实,且将奔向更广阔的锦绣前程。

image.png

来源: 《杭州月志》总第13期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