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官方微博 欢迎浏览杭州党史与地方志
首页 党史研究 纪念专栏 杭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20周年

“八八战略”与文化建设的杭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3-07-07 点击率:

2003年,“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对浙江省的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杭州作为一座有着厚重历史底蕴、光荣革命传统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城市,更是被习近平同志寄予厚望,他对杭州文化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发展和治理中的生动运用,是杭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0年来,杭州市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以文培元、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用深厚的文化基因助力高质量发展,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之景展现城市精神文化共富之美。

一、精彩蝶变:杭州文化建设的成果回顾

杭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持立心铸魂、高举思想之旗,坚持融通古今、彰显历史之美,坚持共建共享、增进文化之惠,坚持以文赋能、铸就产业之兴,坚持讲好故事、提升国际之誉。

(一)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从省域层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杭州一贯重视党的理论研究,尤其重视对思想理论的实践阐释。近年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杭州实践”等课题研究,推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杭州实践》等理论成果,以科学的理论巩固和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杭州重视加强党的理论宣讲工作,积极探索“互联网+青年+理论宣讲”新模式,培养了一批能讲、会讲、善讲的青年宣讲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2021年深入开展“百支宣讲团、千名宣讲员”基层宣讲活动,其中余杭“乔司好声音”宣讲团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2022年举办的微型党课大赛暨“共同富裕·青年说”大赛决赛,线上线下引流达“10万+”。

(二)持续擦亮“最美现象”发源地品牌

杭州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不断强化价值引领、人民中心和创新导向,放大“最美”效应,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连冠”,连续16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在建设“幸福”的过程中,杭州创造了一大批城市文明品牌:出现“礼让斑马线”“喇叭不乱鸣”“文明一米线”“公共空间共享”等文明实践,形成“雷锋广场”“孝心车位”“杭州好邻居”“爱心冰柜”等文明载体。如2007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斑马线礼让行人活动,并将之写入《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使得“礼让斑马线”逐渐成为杭州驾驶员的习惯和杭州精神文明的“金名片”。

2011年,杭州启动“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目前,杭州已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0%全覆盖,并通过实施全民志愿服务行动,创设“文明帮帮码”数字平台等,构建起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机制。全市拥有注册志愿者340余万人、志愿服务组织3万余个,涌现出杭州西湖志愿者服务总队、浙江省公羊会公益救援促进会和“武林大妈”“小青荷”等一大批品牌组织;累计产生全国道德模范7名、浙江省道德模范17名、杭州市道德模范180余名,以及各级各类“最美”人物3万余名。

(三)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杭州历史文脉厚重,随着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先后申遗成功,成为拥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序开展遗产监测,2016年在大运河沿线27个城市中,第一个出台地方性保护法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深入开展遗产研究,设立西湖学、运河学、良渚学等杭州学分支研究机构,形成通史、丛书等一系列成果。2018年,西湖文化景观成为全球四处之一、国内唯一的世界遗产发展研究案例地。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6月24日设为“杭州西湖日”、7月6日设为“杭州良渚日”,进一步推动遗产宣传和全民共享。

杭州市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力度。2009年起,实施“杭州记忆工程,系统推进各类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尊重和善待历史建筑、风貌街区、工业遗迹、古树名木,文保单位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积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将宋韵文化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让宋韵文化成为具有中国气派和杭州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认真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体,强化传承弘扬,促进社会共享,“三位一体(市、区县、乡镇街道三方联动)”“五力合一(非遗机构、专家、责任保护单位、传承人和社会力量五力相融)”和“全民参与”的保护模式成效明显,5项人类非遗、48项国家级非遗的数量稳居全国前列;“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G20杭州峰会历史资料展示厅、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纪念馆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红色场馆建成,《杭州市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年)实施纲要》出台,“红色记忆”网络平台入围中央网信办“五个一百”百项网络正能量宣传活动。2023年5月1日实施的《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杭州首次以“城”为单位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

(四)高质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杭州持续投入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合理载体布局,丰富服务内容,健全基层文化组织。2012年,临安区创新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上田村建成全省第一家农村文化礼堂。此后,杭州在全省率先推出星级文化礼堂认定。2020年起,全市推广“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推动“建、管、育、用”同步提升,逐步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和乡镇(街道)“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与此同时,杭州于2017年起着力建设集教育、展示、精神传承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社区文化家园,重点培育邻里文化、志愿文化、社工文化,至2021年底,全市80%以上社区建成文化家园。

近年来,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重要载体的杭州图书馆借助数字化改革,打造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线上服务一体化平台2.0版,全方位深度整合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服务能力。2018年启动建设的“杭州书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亮点,已经和“文化驿站”一起实现区、县(市)全覆盖,成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支点,共同助力杭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

(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力推杭州出品

杭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机制创新、平台支撑等系列举措,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发展领先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中国国际动漫节自2005年创办并落户杭州以来,为中国、杭州动漫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多次被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列为重点文化会展之一,与杭州文博会、杭州艺博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中国视听创新创业大会等一起成为杭州的城市文化品牌。杭州拥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18个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国内承担文化产业“国家队”建设任务最多的城市之一。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42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9%,文化产业已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杭州走深走实文旅融合,先后获评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进入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百强行列,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永久落户杭州;统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陆续推出一批杭州原创、杭州制作、杭州出品的传世之作,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鲁迅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等奖项均有所斩获,杭产动画获国家广电总局推荐数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杭州陆续推出“三江两岸”万人游、宋韵文化体验等特色文旅活动,连续出版《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如2022年举办的“文旅市集·宋韵杭州奇妙夜暨文旅消费季”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4111.3万元,有力地提振了杭州文旅市场。

(六)着力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杭州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早在2006年,杭州越剧院就带着根据易卜生作品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赴挪威演出。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杭州爱乐乐团等文艺院团也纷纷在挖掘东方文化内涵的过程中融入国际元素,探索出一条加快推动杭州“文化走出去”的独特路径。

2016年G20峰会以后,杭州立足“杭州韵味、国际表达”,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三驾马车”,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杭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杭州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构建基于媒体融合,包含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门户网站、报刊杂志、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等,集内容生产、平台运营、对外供稿、二次传播功能于一体的“外宣厨房”,向世界展示新时代杭州形象;通过“杭州国际日”“国际友城市长论坛”等活动,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杭州健康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博会等外文专题报道被50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官网转载;“中国杭州”英文网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外文版政府网站;《看杭州》中英双语电视节目覆盖五大洲229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中获评委会大奖。2019年9月5日,杭州出版首份英文报纸《Hangzhoufeel》(《韵味杭州》)。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之都——让城市更聪明》在英国《泰晤士报》整版刊发;“杭州英国文创产业交流中心”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2021年,杭州佳平影业出品的《大浪淘沙》成功“出海”,在YouTube、北美中剧独播频道、北美iTalkBB新媒体平台、葡萄牙电视台等同步播出。

二、精神之源:杭州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杭州始终把“八八战略”作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行动指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和全民精神富有,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更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关键引领作用,为其他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方向指引。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文化建设坚实的思想基础。杭州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坚定地守好“红色根脉”、弘扬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才能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只有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才能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凝结成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建设的工作导向

杭州的实践表明,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杭州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与便利性,合理布局城市书房、社区文化家园、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空间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新阵地,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推动社区文化家园成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滋养、文明倡导、文化熏陶功能于一体的居民“精神家园”,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创新发展以引导村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基层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实现从“送文化”到“育文化”再到“秀文化”的转变,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工作导向。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的前提基础

杭州的实践表明,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加有定力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不忘本源,也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推动全市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杭州传承数千年文化底蕴,有效推进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遗产的综合保护利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等,都是对杭州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资源的过程中,杭州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防止复古化、庸俗化、狭义化,打造了一大批考古保护、理论研究、主流价值、文化文艺、文旅融合、中外交流、文创产业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结合的文化艺术标识,也体现了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源泉

杭州的实践表明,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点,成为人们凝心聚力的重要来源。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杭州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建立健全城市文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文明工作载体创新、手段创新、传播创新,推动最美现象从“盆景”变为“风景”“风尚”;通过有效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持续擦亮杭州金名片;借助一大批具有杭州标识度的文明城市创建品牌,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三、华丽转身:杭州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发展之所以如此夺目,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确切地说,是文化的因素在产生深刻的影响。浙江文化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文化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关键变量,也是杭州腾飞的重要一翼。杭州作为浙江省会,为实现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需要拥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一)对标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杭州历史文脉厚重,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足以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良渚古城更是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杭州应对标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借助国际传播渠道,推动杭州传统文化元素面向世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一批体现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精品力作,生动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杭州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跨越式转变。

(二)做好后亚运时代的文明延续工作,争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杭州应借助举办亚运会这一展现“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契机,向全世界展示杭州形象,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样式,呈现别样精彩的东方文明。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在于这座城市民众的言行细节,亚运会的举办有助于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倡导全民志愿服务精神,完善全民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无私、真诚、高效的志愿服务将城市的精神品格转化为每个市民的丰厚滋养和自觉行动。同时也借助亚运契机,提升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创造与亚运相关文化产品与作品,让世界更好读懂杭州,让杭州更好走向世界。

(三)守好“红色根脉”,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焕发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杭州红色资源丰富,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杭州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相应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提炼和弘扬。杭州要坚持守好“红色根脉”,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以文化人,引领社会风尚,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成为学习宣传研究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四)增强“窗口”意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杭州要增强“窗口”意识,充分挖掘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有效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实现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抓住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真正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推进文化领域整体智治,加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文化强国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文化数字化生产力的不充分,尤其表现为传递正能量、体现文化自信心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占比不高,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数字化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杭州要全面深化宣传文化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推动文化工作的职能优化、流程再造、综合集成与高效协同,实现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重塑。通过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智治,打造面向未来发展的数字文化生态体系,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性地呈现杭州千年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一系列的优质数字化文化产品。通过大力推进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产业事业发展,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建设,结合共享、便捷、融合的文化数智场馆打造,创造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文化产品杭州样本。

(执笔:薛燕)

logo3.png
主办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法律声明飘窗维护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C座
电话:(0571)- 85253688